我們總以為愛好和天賦是來自遺傳或是環境,但其實還有一個被忽略的因素,便是輪回。
如果某種文化對你來說有種無法解釋的吸引力,這其實就是你靈魂前世所經歷過的某些「殘留」回憶。
廚藝,也是宇宙天賦的一種;飲食,更是文化傳播的一種方式。有的老靈魂的高我就會選擇以名廚作為人世劇本,來體驗天賦和靈魂的能量進化。
譬如,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位名廚:易牙、膳祖和王小余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老靈魂。
易牙
在古代,廚師的別稱叫做易牙,但易牙其實是一個人名。
易牙是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。他非常擅長於調味,發明瞭家喻戶曉的炒菜,鮮湯和火腿。名菜「魚腹藏羊肉「而得「鮮」字,就是易牙創造的。易牙被後世廚師供奉為祖師爺。
易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。有一次,宮中官員來到易牙的飯店吃飯,大為驚艷。回到宮里很快就舉薦了易牙。愛吃的齊桓公立刻招易牙進宮,為自己做了一桌子美味佳餚,吃了後非常滿意,從此就讓易牙成為了自己的御廚。
易牙很快就當上了司庖,管理整個廚房。他每天換著花樣給齊桓公做飯菜。齊桓公寵愛的妃子長衛姬得了一種怪病,日漸消瘦,幾乎什麼都吃不下,宮中名醫全都束手無策,易牙想起了自己當初學的食療系的烹飪做法,很快就做了一份集周易,醫療、五味融合一體的一道菜——五味雞,長衛姬吃完之後食慾大振,同時易牙又煲雞湯給她喝,長衛姬很快就恢復如初,面如春色。易牙不僅治好了長衛姬,還鎖住了她的胃、她的心……
膳祖
膳祖是唐朝一代女名廚,是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廚。
段文昌也是一個美食家、烹飪高手,曾自撰《食經》五十集。段家中的廚房叫「煉珍堂」,可見段文昌對烹飪與美食的重視。
膳祖在段文昌家中擔任40年的廚師,深得段文昌的信任和喜愛。
膳祖對食材的選擇十分嚴格。她選用的筍,要「筍必選其尖,三湯煨制而用」,也就是她把筍尖經過素湯、葷湯和上清湯三種湯料煨制之後,才能符合她的要求。膳祖認為「綠蔬選其核,不可過一宿」,做菜只用菜心,而且不用隔夜菜。膳祖「菌菇選其勻,不可有惡雜」。她要的菌菇,在成色、大小、品質上要保持一致。膳祖對牲畜在生長時間、質量、部位、用途等方面,都有獨到見解和要求。
在膳祖晚年時,段文昌曾讓她在女工中挑選徒弟,教授做菜。在100名女工中,膳祖只挑選了9人,可見她對徒弟要求之高、標準之嚴,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膳祖廚藝的高超。
王小余
王小余,是清朝乾隆時期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。
袁枚是清朝著名才子,也是個美食狂客。他建造的隨園,就是以私家廚房招徠客人。
王小余燒的菜餚,香味散發「聞其臭香,十步以外無不頤逐逐然」,就是說人們老遠聞到那香味就不禁垂涎三尺了。不管是他做的鰱魚豆腐、家常煎魚、芋煨白菜、煨三筍,還是素燒鵝、鱔絲羹、青鹽甲魚等,其用料之精、味道之美、技藝之高,在當時的南京烹壇獨樹一幟。
他對於烹飪技藝頗有研究,曾發表過一系列高見,這些技術上的真知灼見,都被袁枚收編在他的吃貨聖經《隨園食單》中,簡直堪稱康乾盛世版的「舌尖上的中國」。
王小余死後,袁枚憂傷不已。每到吃飯時候,都要哭一場。為了紀念這位優秀的廚師,他專門寫了一篇《廚者王小余傳》,使王小余成為我國古代唯一死後有傳的名廚師。
「知音難,知己難,知味尤難。」
無論是易牙,膳祖還是王小余都對他們的東家衷心耿耿。在如何讓主人滿意方面可為殫精竭慮,精益求精,王小余曾說:「吾苦思殫力以食人,一肴上,則吾之心腹腎腸亦與俱上」。
而這些有文化、有修養的主人與他們在烹飪之事上的互動、切磋,才使得他們的烹飪技藝能夠不斷長進,最終爐火純青。
為什麼他們會如此默契,如此的惺惺相惜?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靈魂伴侶。長衛姬、段文昌和袁枚也是同一個靈魂,這個靈魂還曾轉世過《聊齋志異》的作者,蒲松齡呢!難怪那麼熱愛寫書,文採亦斐然。
美食家們都會說,吃的東西里,有的是故事和靈魂。煎、炸、煮、熬都是把食材變成美味的方式。
同樣,經歷了煎、炸、煮、熬的人生和靈魂才會有不一樣的高度和深度。
廚神這一世依然熱愛廚藝。煎、炸、煮、熬無一不精,對美食的要求超越米其林。如果哪天你在網上看到一位曬菜的暖男,沒准就是他呀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