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洛神赋》的前世今生(中)

| 2021/04/18 | 生命流轉

小甑上网搜索《洛神赋》,第一次认真拜读:

“恨人神之道殊兮,怨盛年之莫当。抗罗袂以掩涕兮,泪流襟之浪浪。悼良会之永绝兮,哀一逝而异乡”。(遗憾人与神的境遇不同,抱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,举起罗袖擦拭眼泪,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;悲伤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,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。)

读到这里,小甑已经泪如雨下,仿佛从灵魂深处泉涌而出一股悲恸的情绪…… 她感受到了曹植对爱人满满的不舍与爱慕,一种世上只有你懂我,我欲倾之,君却不在的惆怅与痛惜。

在和灵魂反复交流、了解细节后,小甑确信,当年22岁的甑宓与15岁的曹植确实互相爱慕,但并非影视剧里的一见钟情,而是因为两人在诗词、才情方面特别合拍,由惺惺相惜而撞击出的浓烈情感:两人即是恋人,更像是知己。

可是当时26岁的曹丕贪慕甑宓的美色,执意向曹操求娶了甑宓。甑宓作为袁熙的妻子被掳去曹府并没有多少选择命运的权利,一段旷世的姻缘为两个人后来的厄运都埋下了伏笔。

后来,甑宓遭人陷害,被曹丕赐死。曹植伤痛欲绝,在由京城返回封地途径洛水时,感怀往事,掀起感情的波澜,借由洛神的形象寄托苦恋,一挥而就,写出名篇《洛神赋》。贵为曹植,能让他发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叹,可以生而见到却得不到的女子,似乎除了甑宓之外,也不可能是别人了。

小甑研究一番后还发现,原来“宓”字是《洛神赋》之后才被加上去的名,因为洛神又名“宓妃”。在三国甑宓嫁给曹丕后其实一直被唤做甑氏,难怪她的灵魂只承认她是“甑氏”而不是“甑宓”。

曹植写的是人神之恋,实际上表现的是人世间的真情。这种牵肠挂肚、难分难舍的情感,深深打动了世世代代读者的心,也让小甑的灵魂认定了小甑就是甑氏,而甑氏就是曹植笔下的洛神!

“背下陵高,足往神留,

遗情想像,顾望怀愁。

冀灵体之复形,御轻舟而上溯。

浮长川而忘反,思绵绵而增慕,

夜耿耿而不寐,沾繁霜而至曙。

命仆夫而就驾,吾将归乎东路,

揽騑辔以抗策,怅盘桓而不能去。”

曹植登高望远,久久不能忘怀。再见一面呢,哪怕就一面也好啊。可是,逝去的终究是逝去了……

小甑怀着惆怅的心,把《洛神赋》读了一遍又一遍。冥冥之中,她总有种感觉,甑氏和洛神(宓妃)之间一定有联系,否则后人怎么会把“宓”字加给甑氏,称呼她为“甑宓”呢?

于是她开始查询洛神的传说,还真的发现了很有趣的线索……(待续)